——康定市黨員干部投身災后重建掃描

搬入新居的翁青一家。
■周燕 文/圖
2014年11月22日,是康定市人民難以忘懷的日子,突如其來的6.3級地震無情地肆虐了美麗的家園。一年多后的今天,曾經(jīng)滿目瘡痍、傷痕累累的家園一派繁忙景象。一幢幢嶄新的住房拔地而起、一座座學校等公共設施煥然一新……
一年多來,中央、省、州給予康定市深切的關懷和支持。已累計下達康定地震災后重建項目152個,估算總投資24.32億元。在全社會的大力支持下,康定市委、市政府帶領全市廣大黨員、干部群眾發(fā)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,全員、全速抗震救災,全力開展災后恢復重建,取得了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階段性勝利。
黨員干部就是“服務員”
江巴村是康定市災后重建最大的安置點,一大片草地上,一棟棟紅瓦青墻的藏房格外醒目。隨著牧民群眾陸續(xù)住進新房,該市檢察院檢察長吳東陽也多了一個“點長”的稱呼。
從地震發(fā)生到災后重建,吳東陽已在這海拔3687米的安置點蹲守一年多,他告訴筆者,“除了單位上的日常工作,大部分時間我都守在這兒,不時開展政策宣傳,牧民有什么困難我就積極向組織反映,建房缺材料就幫助協(xié)調(diào)材料,交通堵塞就幫助疏導交通。”
據(jù)了解,該市為保證災后重建工作順利推進,成立了災后重建工作領導小組,制定重建方案,確定塔公鎮(zhèn)江巴村、奪拉嘎姆村和瓦澤鄉(xiāng)魚子西村、雅拉鄉(xiāng)中谷村和城區(qū)5個集中安置點,采取“兩名縣級干部負責一個點”的模式,落實10名縣級干部牽頭負責,由28個縣級部門和結對認親單位參與安置點建設。
“平常時能看出來,關鍵時能站出來,危難時能豁出來”。這既是黨組織對黨員的要求,也是人民群眾對黨員的期盼。
“大家再加把勁,趁現(xiàn)在天沒黑,幫白瑪家把房子收拾好。”“今天真的太感謝來的黨員們,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忙,我不知要清理到什么時候。謝謝,謝謝了!”在奪拉嘎姆村,來自康定市文化和旅游局、塔公鎮(zhèn)和該村的10余名黨員利用休息時間,正在倒塌的房屋中,幫村民白瑪把能用的木板、窗戶等物品清理出來備用。
“我家的這面國旗是我自己插上去的,我不知道怎么感謝陳扎西,他總說他是政府派來的,這些都是他該做的。那我就掛上國旗,讓大家知道,地震后,我家是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渡過難關的。”孔玉鄉(xiāng)色龍村70多歲的王秀珍老阿媽如是說。
老阿媽口中的陳扎西是該村村委會主任陳永強。在色龍村,筆者看到一面面鮮紅的國旗在蔵房上迎風飄揚。據(jù)了解,該村共有38戶村民,每家的蔵房上都掛著一面國旗,有的黨員還把黨旗也掛上了。
陳永強說:“基層平臺雖小,但離群眾最近;心系萬千百姓,舞臺就會很寬。選擇基層,扎根基層,我心甘情愿,無怨無悔。”
黨組織就是最堅固的堡壘
“住上漂亮的木雅藏房,村里配套設施齊全,周圍是成片的青稞地,再開個農(nóng)家樂賺點錢……”這是瓦澤鄉(xiāng)魚子西三村村民扎西降措即將實現(xiàn)的幸福生活。
地震發(fā)生后,該村房屋全部受災,按照“住上好房子,過上好日子,養(yǎng)成好習慣,形成好風氣”的總體要求,該安置點利用原生態(tài)藏鄉(xiāng)優(yōu)勢,打造以農(nóng)業(yè)觀光攝影為主的原味藏區(qū)新村。
回想起前年地震,扎西降措心有余悸地說,“地震發(fā)生時,我很害怕,和家人一起從房子里跑出來,什么都沒有拿,害怕房屋再發(fā)生垮塌,不敢回去取東西。那幾天的生活全靠我們村的黨員干部,他們幫我從隨時可能倒塌的房屋中搶運日常生活物資,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還把自己的錢拿給我們,陪我們一同渡過難關。”
據(jù)了解,災情發(fā)生后,該村不等不靠,全力以赴開展生產(chǎn)自救、重建家園。全村黨員干部共19人成立黨員突擊隊,分成了兩個小組,展開緊急救援行動。同時,建立了24小時巡邏制度,確保在余震發(fā)生后能第一時間通知村民安全撤離。
面對突如其來的強烈地震,村長多吉在帶領受災群眾積極抗震救災和生產(chǎn)自救的同時,個人捐款兩萬多元用于災后重建。多吉這種精神感動了其他村干部,大家在自己也受災的情況下,紛紛克服困難慷慨解囊。
“多吉等村干部舍小家顧大家的行為為抗震救災樹立了正能量,是我們黨員干部學習的榜樣。”瓦澤鄉(xiāng)黨委書記甲瑪說。
疾風知勁草,危難見堅貞。哪里的任務最緊急、最危險、最艱巨,哪里就有黨員的身影,他們深入災后重建一線,與廣大群眾同甘共苦,重建家園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在災后重建的攻堅戰(zhàn)中,全市400多個基層黨組織、100多個黨員突擊隊和應急小分隊、8000余名黨員投入戰(zhàn)斗,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了黨員的風采,鑄就了共產(chǎn)黨員先鋒形象,樹立了永遠的豐碑。